在投资理财的路上,「自我欺骗 (self-delusion)」往往是最大的敌人。
专业风险管理师 Santisa 近日在社群平台 X 发表深刻反思,提醒交易员唯有通过精确记录与严谨基准,才能真实检视投资表现、做出更理性的财务决策。这篇文章不仅是一则投资建议,更是一堂自我觉察与诚实对话的理财课。
https://t.co/huFS8by7R7
— Santisa (@Tiza4ThePeople)May 13, 2025
投资与健身的共通盲点:人们经常高估自己
Santisa 以《停止自欺:如何为你的投资组合设置基准》为题,以自身十年的投资与三年的健身经验为例发表长文,揭示人们在两者之间都可能落入「自我感觉良好」的陷阱。他坦言,自己曾试图美化投资数据、忽略磨耗与手续费等交易费用,甚至在健身记录中低估一片蛋糕的热量摄取、高估健身房的锻炼效果;这些行为背后反映的正是对失败与不完美的逃避心理。
虚幻胜利的代价:不是有赚钱就是好交易
一则与朋友的对话,道出许多投资者的盲点。当对方自夸 12% 报酬时,却未对照标普 500 指数 (S&P 500) 当年 25% 的涨幅,实际上是承担了较高风险,但并未产生任何超额报酬。Santisa 指出:如果投资者没有一个设置适合的基准 (benchmark) 或对照,就无从了解自己的风险报酬比是否合理,最终只会陷入自我催眠式的乐观中。
(知名交易员:交易是比毒品还糟的成瘾行为,两步骤带你戒除 80% 烂交易)
记录与比较:如何真正评估投资绩效?
对此,Santisa 建议投资者详细记录每一笔投资的报酬、资金流与费用,并明确区分个人净资产与投资组合,以避免收入与支出的干扰。选择基准时,也应依资产类型而异:「股票可以对照 SPY、QQQ,加密货币则参考 BTC 或 ETH。」衡量绩效不是靠直觉,而是通过严格对照标准来了解真相。并补充,「更谨慎的投资者可以对欲投资标的设立 β 值 (Beta),衡量其与特定代币的波动性与表现比较。」
拿什么来换风险?从夏普比率看真实报酬
为了了解风险背后是否值得,Santisa 也介绍「夏普比率 (Sharpe Ratio)」作为衡量标准,作为能考量资产报酬、波动性及无风险利率的关键指标:若报酬率无法弥补波动带来的风险,那么该投资策略便没有执行价值。他以借贷协议 AAVE 为例,强调在 DeFi 世界中,还得考量协议风险、稳定币风险、跨链风险等叠加风险,并设置最低「应得报酬门槛」。
以诚实为盾,才能在投资中长存
高报酬的诱惑如同海市蜃楼。Santisa 指出,曾有 20% 报酬的产品让他心动,但最终他选择依照风险基准退场,成功避开如 Terra (UST) 崩盘的灾难。他强调:「理性与纪律,才是投资长胜不败的根本。」
(DeFi 稳定币的过去与未来:写在 Terra UST 崩盘后)
Santisa 最后也引用 Fyodor Dostoevsky 的名言,提醒投资者若想在投资中有所成就,务必勇敢直视绩效与风险,不逃避也不美化:一个人若连自己都无法诚实面对,将失去对外界真相的判断力。
风险提示
加密货币投资具有高度风险,其价格可能波动剧烈,您可能损失全部本金。请谨慎评估风险。